知名设计师周士炎:设计师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

2016年09月06日 13:43
6125 5 9
设计之于周士炎已经融入到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他心里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设计的道路上,他总能跳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对设计的认知,这是他作为一名设计师拥有的热血。

本期嘉宾

周士炎
周士炎,蓝铅笔特约设计师,站酷推荐设计师,作品风格多样,现任十二目设计事务所设计总监。曾为novae、昌石记、视通、一克等多个品牌进行视觉设计。

#编者按#

设计之于周士炎已经融入到了他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在他心里,设计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设计的道路上,他总能跳出舒适区,不断突破自己对设计的认知,这是他作为一名设计师拥有的热血。

一提起设计,周士炎仿佛有聊不完的话题,他把自己的经历、心得和作品都如数家珍地分享给大家。


周士炎:设计师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


个人小档案

姓名: 周士炎 

网名: 周士炎

生日: 7月22日

星座:巨蟹座(最后一天)

专业: 多媒体设计、自行车制作与设计

母校: 东华大学莱佛士国际设计学院、东京自行车制作与设计学院

兴趣爱好:音乐(摇滚、民谣、嘻哈)、VAPE(电子烟)、《皇室战争》

现从事的工作及所在的公司:设计总监、十二目设计事务所

代表作品: 我花了7分钟回顾了自己长达7年的设计经历最后发现没有

社交ID:(微信:zhoshiyan1988)

个人座右铭: 等这个项目结束后老子再也不干设计了!

参与项目:太多了,也不是什么很出名的合作,就不用提了吧


问答实录

蓝铅笔:周士炎老师,您好!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进入设计行业的?能跟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设计之路吗?

周士炎:你这两行简单的提问我真的是蛮难来概括全的,但我觉得我有必要尽可能的写得详细些,因为毕竟你们所认知的设计师不是每个人都是突然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他的作品、他对设计的理解都并非一日而成的。

我从06年进入东华大学莱佛士设计学院开始正式接触设计学习,在这里很感谢我的母校(当时是全外籍教师的教学体系),在国内堪称独一无二,这样的教学模式我个人现在回想,最大的益处在于思维的发散性得到的充分孕育,老师永远不会说你做的是错的,加上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思维的碰撞,你只会想着要去发掘最独特的设计表现,再加上我与生俱来的艺术性(我本来是学美术的,当时的理想是成为一名画家),可以说在学校期间的我非常快乐,无拘无束,每天都是在创意和艺术中度过,并且加上努力我很容易就成为了班里的TOP STUDENT,每次学期作品也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

但就在毕业前后我个人产生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彷徨期,我开始弄不清楚为什么要设计,在之前我总是认为因为我做的东西比别人的好看,所以我设计得很厉害,我的整个设计观是站在视觉核心维度的。所以当毕业后我找不到为什么要做设计的理由,开始彷徨和惶恐,会想:要是我做不出那么漂亮的设计了,是不是我就不是一个很厉害的设计师了呢?带着很多疑问,我开始去网上搜寻一些好的作品,去看一些国外得奖的设计,这里我发现一个对我个人来讲很有趣的“现象”,我记得是一个日本设计师的获奖作品,设计的是一款手机,ID非常简单,我当时看的时候就觉得很惊奇,因为我觉得这么普通和简单的设计为什么会得国际大奖呢?这个点,是我当时带着诸多疑问诸多彷徨的关键进阶点。我开始重新反思设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它在整个社会体系商业模式中究竟扮演的是怎样的角色?到底,什么样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呢?非常幸运的是,我当时读到了一本原研哉先生的设计著作(当年这本书在国内根本没什么名气),叫做《设计中的设计》(现在变成了设计界的圣经),我想以我当时的程度不能说从这本书中完全找到了答案,但也一定是从这本书中找到了可能会获得答案的思维途径。我很清楚地感觉到自己思考模式在发生变化。我举个例子你就能明白我当时的感受了:就好比一个学习料理的学徒,他能做很多菜也都做的不错,但当他有一天开始试图去理解食材与人类社会关系的时候,他的一切都会发生变化,我讲的稍微有点夸张了,但当时对我而言,当时是真的就是这个感觉。所以没隔几个月我就申请了赴日留学的计划,我想要亲眼去见识,站在亚洲顶点的日本设计。

来到东京后我每天最爽的就是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能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最厉害的广告设计、产品设计及用户体验。很多视觉的表现手法和以人为本的设计是你在国内上上网根本无法亲身感受的。我坐电车的时候就能看到优衣库最新的本土宣传海报(同样一个品牌,本土的设计真的跟国内的宣导视觉不是差一两个层次),当然,那个时候国内的信息环境还没有像今天这样发达,在我们上大学那会儿,国内学设计大部分都是去书城买进口书回来看,才能获得可能是国外四五年前的设计作品和资讯。不像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很容易就能找到国外最新的设计走向。当时在东京每天的耳濡目染又加上我本身是设计出身,在我之后成熟的设计表现上有着相当大的影响。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自己认为,我开始进入了设计这行,之后我以在校唯一华人留学生的身份考取了全亚洲第一所专业自行车设计与制作学院,主攻自行车的设计和手工制作。

蓝铅笔:您曾说中文字体很难设计,那您现在觉得汉字设计相比起英文、日文设计有什么特别之处?有哪些经验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

周士炎:我所指的中文字体很难设计,其实是在说排版,事实上汉字是我认为的人类文明设计史中最厉害的设计。但是就平面设计而言,在文字信息排版上,中文确实是弱于英文的,这是先天性决定的,因为中文的文字结构是田字型,成句结构是---------,而英文是- — — - -,你大概能明白我意思了吧。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喜欢读英文版的小说,因为看大段成片的中文,很累。不同的语言、文字形态和句型结构直接影响了视觉表现及信息传达。显然在视觉传达上,英文要比中文轻松许多。那你会问日文怎么样?日文的优势在于其字体的丰富性,懂一点日语的朋友可能会比较了解这个概念,就是日文在表现上本身就有平假名、片假名和汉字三种形态,如果是一个画面中,再加些英文点缀一下,其文字视觉的表现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我的总结是中文单字很好做设计呈现,但是一旦牵涉大量文字叙述信息的版式排列的话就会把画面显得很拖沓,而英文和日文在这方面有优势,就是这样。很多优秀的英文海报你把它还原成中文的就没那么好看了,就是这个原因,不同名族的不同语言,所需要的设计和运用手法都不同,劣优也都各自不同。

蓝铅笔:在商业合作中,如果您和合作方在设计上遇到分歧,您会如何处理?

周士炎:我先把在商业合作中的分歧分两个级别,分别是大分歧和小分歧。首先我认为作为一个职业设计师来讲和合作方产生大分歧是绝对不允许的,这通常意味着你连客户的需求和倾向性都没有搞清楚。那再来谈小分歧,小分歧是在商业合作中几乎无法避免的,这里我一般都会跟合作方解释我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是怎么思考的。举例讲一个我自己的小方法,比如我用的这个渐变的蓝色,如果合作方希望使用单色的蓝色,那么我会自己模拟一个单色蓝色的bug给合作方看,这样最直观,同时他马上就能明白在这个地方我为什么不用单色的蓝色了。很多时候你不要试图用专业性理论来说服对方,最好的方法就是你直接给他看如果照他所想会产生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用视觉表现给你看,你总能明白了吧。但是,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是,如果你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没有为合作方想清楚的话,那你就别废话了,合作方怎么说你怎么来就好。

蓝铅笔:您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哪里?能否结合具体案例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设计一个作品的流程和思路?

周士炎:灵感这个东西最难讲,因为它是一个很虚的概念。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有效提升设计师的视觉灵敏度。你看的东西多了就不叫灵感了,叫思维信息重组术。比如我看很多好的作品,国内国外的都看,看的时候你要学会一种能力叫作心绘,简单来讲就是这个视觉手法,如果我用来做其它设计会是一个什么效果呢。刚开始的初级阶段你可能会去临摹学习,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设计练习,把这张海报重新自己做一遍。等你心绘的能力提升之后你就可以把一个画面拆分成主视觉、标题字、二级信息、文字排版、背景处理、色彩处理以及光影手法等,那么打个比方,如果看到一个非常不错的作品,我会第一时间从以上这些内容找到可能会对我最有用的部分,也就是说,这张海报的标题表现手法不错,如果我之后要设计一个logo这可能就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而灵感就在这里。阅读大量的作品,把这些作品的每个视觉部分都拆开,重新去心绘自己觉得有意思的视觉呈现,这就是我的锻炼方法。

蓝铅笔:您认为作为一个平面设计师,必须要具备的品质是什么?

周士炎:永远不要把自己当做一个平面设计师,你是一个创业者、艺术家、你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热爱音乐,对美的事物永远保持热情,只是恰巧,现在有一个平面设计的问题需要你去解决。

蓝铅笔:您做过视觉包装、网站设计、APP-UI设计等工作,这几者的设计有什么异同?在您看来设计初学者应该怎样根据个人特色选择设计的方向?

周士炎:其实这个问题很像我们以前学画画的时候,也画素描、速写、水粉、油画、漫画,不同的是表现形式及目的,相同的是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我把设计的最终目的以产品为核心分成虚拟与现实两个维度,比如网站设计或者APP设计实际上是为虚拟产品进行的设计服务,而企业品牌或者产品包装等就是以现实为载体进行的设计,设计师大体也可以划分为这两种工作方向,也就是你最终通过设计去表达的是实体还是虚拟,由这两个维度去选择自己最终喜欢的方向,这是我对初学者的建议。关于个人特色的问题我个人觉得就是个伪命题,除了极少数的天才,在我们60亿人口里你的个人特色就跟鲤鱼身上的鳞片差不多不起眼,所谓设计师的个人特色很大程度上是设计师本身刻意经营的,因为设计师是最擅长包装自己的群体,你想如果设计师连自己都包装不了那还怎么去给企业品牌做包装呢,所以你看很多设计大师让我们普通人看上去其作品有着显著的个人特色或者个人符号,那是刻意经营出来的,因为风格迥异的就不放出来让你看到就好了,我还听过一个说法,是说设计师分感性和理性两类风格,这个说法也是扯淡,对于职业设计师而言,理性思维的能力是基础,感性的艺术能力是buff,通俗点讲你可以理解为介于工程师和艺术家之间的群体。这里再顺带普及一个设计的概念,很多朋友不理解设计本身作为一个虚拟的服务性产物,其价值究竟在哪?,从商业角度我认为设计真正的价值在于高级地传达产品,这里的产品无论是实体还是虚拟,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高级的传达给消费者你为什么需要这个产品,概念就是这么简单。那么讲到传达,传达一个信息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电话亦或者是一个表情,但这些都不能称作设计的原因,这些都是普通传达而非高级传达,我举个例子你就明白我意思了,就好比国外电影里一句经典的英文台词,你可以通过直译来传达这句话的意思,但如果你同时希望它在国内观众面前也要成为让大家感同身受并奉为经典的台词,那么你必须自己先要读懂整个故事,理解它的深意,理解镜头,理解表演,从而运用自己的学识和人生经历总结并且精心的润色这句台词,那么观众才会有好像看到原片那样的为之惊叹的感觉,而这,就是高级的传达,就是设计的价值。

蓝铅笔:能否谈谈您在日本的留学经历,这份经历给您的设计带来了哪些新的思考?可以举例分享一下吗?

周士炎:日本留学的经历使我对设计本身的认知的确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这个过渡从单纯的去视觉享受去欣赏设计到想要去深入了解这个国家名族的文化、结构和社会。我举个很细节的例子好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很智障的情况(上海),就是坐地铁的时候,如果你拿的是地铁票,那么很容易在出站的时候会像使用交通卡一般的去刷它,一个简单的细节误差,其背后是一个国家对设计思考的逻辑性体验性的重视度,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容易误导乘客的体验呢?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地铁票的形状设计跟交通卡是一样的,都是圆角卡片类,虽然厚度不同,但是在视觉上很容易混淆,两个在出站使用方法完全不同的产品,在外观上几乎大同小异,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大大提升了误操作的可能性;第二是出站验票机的使用视觉传达上,没有显著并且非常明确地体现出地铁票和交通卡使用时的区域视觉差,比如遥控器的上方通常都有两个外形一模一样的按钮分别是电源键和静音键,但是为了使用中最大降低误差,我们都知道电源键是全红色的,这就是相同形状为了区分不同功能而设计的区域视觉差,而这也就是用户体验设计思考的差别。如果我们把功能性产品分为视觉维度和触觉维度来说,那么我们的地铁票与交通卡的差别只体现在可怜的微触觉差。反观日本的地铁票,设计成了类似邮票尺寸磁感应的小票,材质是柔软的,交通卡在日本叫“西瓜卡”跟我们的差不多质感和规格,所以这样设计的好处是哪怕你在出站的验票机上没有任何视觉标示,你也绝对不可能拿一张形似邮票的地铁票去刷机出站,从视觉到触觉都最大程度地区分了即使是同样用于地铁交通的两个不同产品,一个三角形的小按钮和一个圆形的大按钮,即便颜色相同相信你也很难会误操作吧,就是这个道理。深想一下,类似这些小细节在我们的社会和生活中比比皆是,如果连我们设计师本身都不去思考和提升的话,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如何变得更舒适更合理呢。


蓝铅笔:能否谈谈您对目前国内平面设计行业的看法?您对这个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什么看法?

周士炎:也不是特意针对国内来讲,就讲我对整个平面设计行业的看法都是比较悲观的,也不是悲观,但绝对不是乐观,我没有找到稍微比悲观再轻松一点的观,我们的词汇系统有时候蛮奇怪的,不是乐观就是悲观,就叫摇头观好了……

日本国宝级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讲过一个经典的观点来诠释他老人家所理解的设计师——“设计师不只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而是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的人、活下去的人”。我自己的理解是,设计本质上来讲是优化、是附属。事实上设计本身几乎是不构成任何一个品牌成功的直接原因的。什么意思?就是说设计师这个职业在我的理解范畴里是改变不了一个商业品牌的兴亡和命运的,但重点是,设计师却是抱着这样的觉悟或者说是基本信念去做设计的,没有任何一个设计师的初衷是想要减少一个品牌的销量为出发点去进行设计服务的,所以我认为如果你有一天确认自己已经是一名职业设计师了,那么第一件事就是要在整个社会体系、商业关系以及一个企业的所有环节中了解清楚自己的位置和作用,你要清楚的认识到你自己做的事情到底在整个过程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认清自己和自己的职业很重要。设计师首先,一定是一个很会设计的人,这是职业性,那么其次为什么设计师要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和活下去呢?我认为这是在说设计师这个职业另外的一种属性,叫做服务业的被动性。对于一个企业来讲什么是服务性呢?就好比我买了一栋别墅,请装修公司来给我的别墅进行装修,这家装修公司做的工作就具有服务性,但是注意,房子是我买的,也必然由我和我的家人来居住,所以尽管房子被装修公司装修,实质上却与装修公司毫无关系,装修公司工作结束后不会跟我一起来还房贷,也不会跟我一起日常维护和管理房子。尽管装修公司在装修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技能和经验,2年后房子被我转手卖了亦或者我还不起房贷被银行收了。所谓的服务业的被动性就是指我的工作不会对你产生直接决定性的作用,你成与败跟我都没有多大的关系,原研哉先生前阵子给某面膜重新设计了品牌视觉,但这个牌子的面膜究竟卖的好坏跟他的设计服务本身是没有任何直属关系的,这就是这个职业的商业本质,你清楚了解了,才能走的更远。那么问题来了,设计师本身又是充满情怀跟理想的一群人,他们要怎么突围这层冰冷的商业本质呢?当然要抱着设计概念和设计的精神来过生活和活下去了,这么做,设计不仅能使商业变得更美好一点,同时也会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一点点。我这样说好像泼了一盆冷水给很多热血的年轻设计师,事实上我也经常发自内心地劝一些刚毕业的年轻人不要轻易去尝试成为一名职业设计师,因为如果不是真的热爱,要抱着设计概念来过生活和活下去,那是很累的。国内连同港澳台,真正被称作平面设计大师的人近几十年都是寥寥无几,一个行业或者一个领域里真正顶尖的人才寥寥无几的话你就能明白这个行业真正的兴衰了,不要去看我们国家有多少从业设计师,这是量,跟质是两个维度的概念。

蓝铅笔:网上了解到您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音乐对您的设计有带来什么影响吗?您觉得音乐和设计有哪些相通之处?

周士炎:我把音乐,很严肃的理解为最普世最伟大最通人性的宗教信仰。我认为人类无论在哪个时代,对我来说最值得尊敬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建筑家,另一个就是音乐家。我虽然不是什么发烧友,但是我是个非常热爱和尊敬音乐的人,从我有独立经济能力开始,我听音乐都是付费的,从早期开始在itunes上就买了几百首歌,到现在无论是用哪类的APP都是付费买歌听。音乐本身对我的设计没什么影响但是对我的精神倒是有蛮多影响的。硬要讲音乐和设计有哪些相同之处我唯一能想到的可能是旋律和节奏吧,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好的设计在表达上都是和音乐一样富有节奏的,也叫作“气流”,不深说了,太硬,太扯……

蓝铅笔:您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室,目前的工作重心和安排是什么?有什么想要实现的理想?

周士炎:目前工作室还是会以平面设计为主,但更偏向于一个新晋品牌的全方位视觉设计,亦或者是品牌整体视觉的再塑造。也没什么太大的理想,能够认真地一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漫画家、导演、街头弹唱表演、艺术家,都希望自己能从事这样的职业,衣食无忧地不断创作下去,不是说没什么太大的理想么……

蓝铅笔:很多人都是通过作品认识您的,那您在生活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最近让您比较开心的一件事是什么?

周士炎:我生活中是一个很不正经的人,我老婆说我经常一个人在楼上会发出奇怪非人类的声音,我儿子现在也是怪声连篇,自己还会跟自己对话。我自己叫自己老不正经的老周,是不是蛮押韵的,事实上长得也很不正经,所以我深信长相决定性格,其实我小时候是一个很正经的小孩(省略200多个故事),但是,一个人有多不正经就有多深情,内心就有多强大,我就不往下夸了。

最近比较开心和减压的是玩电子烟(VAPE),因为我有严重的烟瘾,相信由于职业关系很多设计师都跟我一样加班熬夜会严重依赖香烟尼古丁,这里我安利大家不妨试试电子烟,过多细节就不介绍了,身边也看到不少报道设计师年纪轻轻离开人间的事情,所以说赚钱不要有节制,要多熬夜吗?不是!钱永远赚不完,案子永远剪不断,健!康!最!重!要!

蓝铅笔:感谢您接受本次蓝铅笔倾蓝访谈,给我们分享这些宝贵的观点,祝您在设计道路上扬帆远航。下期再见!

评论

{{ content_count }}/1000
登录后才能进行评论哦!

评论({{ paginate ? paginate.total : 0 }})

{{ order == 'like_num' ? '热度排序' : '时间排序' }}
热度排序 时间排序
{{ item.profile ? item.profile.nickname : '' }} 大触

回复 @{{item.reply_profile ? item.reply_profile.nickname : ''}}: {{item.content}}

{{ item.like_num }} {{ item.comment_count }} 回复
{{ item.time }}
{{reply_count}}/1000
登录后才能进行评论哦!